观颜察色的解释 察言观色的意思

2024-05-02 1642 明贵知识网

意思为揣度对方的话语,观察对方的脸色,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。

(察:细看。色:脸色)。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成语出处

子张问:“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?”子曰:“何哉?尔所谓达者?”子张对曰:“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”子曰:“是闻也,非达也。夫达也者,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夫闻也者,色取仁而行违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”(《论语·颜渊》)

成语“察言观色”即出自于此。

成语寓意

不会察观色,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,世事国通无从谈起,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。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、性格、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,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“察言”的关键所在。看一个人的脸色应如“看云识天气”般,有很深的学问,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,相反是“笑在脸上,哭在心里”。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,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。

成文用法

“察言观色”意为体味别人言语,观看别人脸色;指从言语和脸色来揣摩别人的心意。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、定语;中性。常与“见风使舵、随机应变”等词一起连用。也说“观色察言”。

运用示例

西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滕胤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:“胤每听辞讼,断罪法,察言观色,务尽情理。”
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宝钗见此景况,察言观色,早已觉了七八分。”

唐·浩明《曾国藩·黑雨》:“曾国藩察言观色,见蒯兴家模样长得也还忠厚,说话合情理又恳切,心想:这大概不是放鹰的。”
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脸,细细的察言观色,不敢冒昧的张口。”

柯岩《寻找回来的世界》:“于是他既灰心丧气,又必须强打起精神自谋出路,学会了在现实生活中辨别风向,察言观色全套的本事。”

梁斌《红旗谱》:“越是坏家伙们,心眼越灵,他们会察言观色。”

成语辨析

察言观色—察颜观色

两者都有观察对方脸色以揣摩对方心意的意思,区别在于:“察言观色”语意内涵较宽,指通过体味对方的言语、观察脸色来揣摩其心意;“察颜观色”语意内涵较窄,只指观察对方的神色来揣摩其心意。“察颜观色”常用作“眼睛”“目光”一类词语的定语;“察言观色”则不能这么用。“察言观色”和“察颜观色”只有一字之差,相互区别就在“言”和“颜”上。“察颜观色”着重在观察脸色(即面部表情),“察言观色”着重在体味言语。

观颜察色的解释 扩展

解释:观察别人的脸色,以揣摩其心意。

出处:吾老矣,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,察颜观色,以求无拂于人,吾不能也。清·唐甄《潜书·食难》

意思是:我老了,怎么能有在别人的面前低头,观察别人的脸色,揣摩别人的心意,而且没有相求别人的,我不能这么做。

用法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看别人的脸色

成语故事:春秋末年孔子的学生子张提倡士人要勤勉从公,尊重贤人又容忍大众。孔子曾多次给他讲通达与闻达的区别。孔子认为通达是品质正直,讲道理,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,观察别人的脸色,从心里心甘情愿地对别人退让

成语举例: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脸,细细的察颜观色,不敢冒昧的张口。

观颜察色的解释 扩展

就是察言观色,意思就是听其言观其行

观颜察色的解释

声明:明贵知识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本站